返回

给古人直播美食,他们都馋疯了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43章 社稷一戎衣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迷雾麋鹿迷了路:老杜真的好爱二凤,还写过煌煌太宗业,树立甚宏达。

    油菜花:那是他祖宗,十六分之一的先人。

    如果把李渊那份一起加上,血缘更近。

    吐鲁番的葡萄熟了:他在安史之乱爆发前,还感慨李唐王朝风雨飘摇,回首叫虞舜,苍梧云正愁。隐喻得更妙。

    奶茶要加糖:大唐白月光,携三尺青锋立于天地间,创不世之功。

    侠气满满。

    银河系系花:他大概很希望,二凤掀开棺材板,出来平乱吧!

    李世民抚上短须,从没听过这么妙的夸赞。

    不就是重孙女的外孙吗,他认了!

    魏征瞄一眼,怕再不拉住,陛下的胡子要翘到天上去了。

    唯独李渊心底有些失落,没人想起,自己才是大唐开国之君吗?

    高适扭头,若不提作者,他非得以为是李白写的。

    李白击节赞叹,“妙,妙啊!”

    太宗皇帝,大唐诗人最仰慕的皇帝,或明或暗赞扬过。

    但都不及一句,“风尘三尺剑,社稷一戎衣”来的恰当。

    李白尚且不知,这一句,受到当事人本人认可。

    杜审言正要发表意见,立刻被周遭好友按下去,你是不是忘了,我们在武周治下?

    糊糊:“天宝六年那场‘无人生还’的科举考试后,高适并没有自暴自弃。

    反而在三年后,再度应考,这一次他考中了,任职封丘县尉。

    高适在这个位置上,干得很痛苦。

    杜甫或许正是看到小伙伴的经历,才不接受河西县尉职务。

    天宝十一年,高适辞官,投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帐下。

    天宝十四年,安史之乱爆发。

    封常清高仙芝被杀,接替他们守卫潼关的就是哥舒翰。

    高适为左拾遗,转监察御史,佐哥舒翰守潼关。

    北斗七星高,哥舒夜带刀。至今窥牧马,不敢过临洮。

    但天宝十四年的哥舒翰,已不复当年英勇,身患风疾半身瘫痪。

    哥舒翰领兵到达前线之后,发现双方力量对比悬殊,这仗根本没法打。

    不自觉的选择了和高仙芝同样的战术,扼守潼关,避免跟安禄山硬碰硬。

    哥舒翰上书解释死守潼关的军事意义,郭子仪、李光弼也上书朝廷建议坚守潼关。

    但唐玄宗已经被虚荣心蒙蔽了双眼,拒绝了三位将领的正确建议。

    高仙芝和封常清尸体还没凉呢,前车之鉴在眼前。

    哥舒翰没办法,只好指挥军队出潼关,向洛阳进发。

    史书记载:翰不得已,抚膺恸哭。”

    吐鲁番的葡萄熟了:当世五个最着名的将领,不分派系意见一致,难得一见。

    独自飞翔:李三避开最正确的选择。

    百忍成金:我觉得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李世民,是武则天。

    阿武公认武略一般,但对付李家人很在行。

    一出“大唐得救了”冷笑话,送给在座诸位。

    糊糊:“结果不出所料,唐军一败涂地,哥舒翰被俘,不久后被杀掉。

    叛军攻入长安,玄宗仓惶入蜀,途中发生马嵬坡之变。

    小小的潼关成了西域三大名将的墓地。

    掘墓人与其说是安禄山,不如说是唐玄宗。

    唐朝后期从西域收缩,除了内乱频发,恐怕也与潼关折三将,脱不了干系。

    能够镇压西域的将才,都赔了个干净。

    哥舒翰兵败被俘的时候,高适从乱军之中逃了出来。

    本打算逃回长安,但是等快到长安的时候,发现长安已经沦陷,皇上‘巡幸’蜀地,他又马不停蹄的逃往蜀地。

    唐玄宗不似完颜构,插上逃跑的翅膀。

    可算让高适,在河池追上了。

    打了败仗却没有投降,皇上都成丧家之犬了,仍一路追随过来。

    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,让唐玄宗很是感动。

    认定高适是大大的忠臣,加封他为侍御史。

    高适在蓉城陪太上皇过了一段太平日子,他的战争生涯暂时告一段落。

    唐玄宗下令各皇子招兵马买,共同讨伐安禄山。

    从潼关战场上逃回的高适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,认为恐怕会埋下诸皇子争夺皇位的隐患。

    接下来,高适的命运,和李白勾连到一起。”

    百忍成金:深刻怀疑李三故意的,就是要挑起儿子内斗。

    奶茶要加糖:谁能想到,高适就在潼关和叛军交过一次手,此后再没机会了。

    李白自信满满,“莫非我们一起建功立业?”

    高适没有答话,只是微微有些不妙的感觉。

    李世民有远见的多,“皇子内斗了。”

    糊糊:“玄宗十六子,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、岭南、黔中、

第43章 社稷一戎衣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